温故知新:《会计口述历史(第一辑)》

图书简介
1.内容架构与核心价值
本书收录了11位出生于1917-1927年的会计先驱口述实录,包括潘序伦(中国现代会计之父)、葛家澍(资金运动理论奠基人)、徐政旦(内部控制理论倡导者)等。内容涵盖四大维度:
制度变迁:从民国时期的超然主计制度到新中国计划经济会计体系,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国际趋同。
实务演进:手工账向电算化转型、会计师事务所从零起步等关键节点。
教育传承:立信会计学校创办、厦门大学会计系建设等教育史实。
精神谱系:提炼出求真、奋进、奉献、爱国四大会计精神。
2.学术创新
史料价值:首次系统记录会计界“活历史”,如潘序伦推动女性会计职业化、葛家澍为借贷记账法正名等独家细节。
方法论突破:采用“文字+影像+口述”三维记录模式,配套专题片二维码增强史料立体性。
研究视角:揭示会计与政治经济的互动,如计划经济时期“以表代账”的荒诞实践。
3.现实意义
行业镜鉴:通过徐政旦“六账理论”(记账、算账、报账、用账、建账、查账)等案例,为当代管理会计提供历史参照。
教育启示:石人瑾“会计是应用科学”的论断,直指当下会计教育重理论轻实务的弊端。
4.核心亮点
抢救性记录:受访者平均年龄超90岁,如常勋教授(注册会计师行业拓荒者)口述内容具有不可再生性。
细节鲜活:披露诸多历史秘辛,如潘序伦将大部分工资捐给立信学校、余盛钧退休后自编《中国历代会计著述选》。
跨界融合:结合法学(会计法规演变)、社会学(女性职业化)等多学科视角。
5.局限性
深度不足:部分口述停留于个人经历叙述,缺乏对制度背景的深度剖析。
地域局限:受访者集中于上海、厦门等东部地区,西部会计发展史呈现较少。
技术缺位:对数字化时代会计变革的反思较少,与当前智能财务趋势衔接不足。
6.适用人群
学术研究者:会计史、教育史学者可获取一手史料;
行业从业者:资深财务人员可汲取职业精神养分;
高校师生:适合作为会计伦理、职业发展课程的辅助教材。
本书是会计界的“影像方志”,虽在理论深度与时代衔接上存在局限,但其史料价值与精神感召力无可替代。推荐搭配阅读《会计口述历史(第二辑)》及《中国会计通史》,以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。
作者简介
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自2012年启动“会计口述历史”项目,由院领导牵头组建专业团队,成员包括尹成彦、赵健等骨干教师,并邀请宋小明、张辉等会计史专家审阅。项目历时8年,横跨15个城市,采访50位会计界重量级人物,形成132万字录音稿、100小时原始视频及32部专题片。该团队以抢救性记录中国现代会计发展史为目标,填补了民国至改革开放初期会计史料空白。
读书摘要
葛家澍谈会计本质
“会计不是末流职业,而是经济管理的基石。若只记账不分析,便是自废武功。”
徐政旦的“六账理论”
“完整的会计应包括记账、算账、报账、用账、建账、查账。管理会计的核心是用账,审计的灵魂是查账。”
尹锡章的经济活动分析实践
“我们开‘剥皮会’,把利润一层层剥开分析。通过量本利模型,让濒临亏损的炼油厂拿下香港市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