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保的秘籍:《财务人员防范职业风险实战指南》

图书简介
1.内容框架
全书分为三大部分,层层递进:
风险根源与法律责任:
通过“出纳代签字案”“晓庆公司偷税案”等真实案例,揭示财务人员可能面临的刑事风险(如逃税罪、职务侵占罪)。
分析风险根源:被迫参与、无意失误、制度漏洞等。
防范策略与法律知识:
提出21种“正当防卫术”,如“发票背面签字”“资金集中管理”“强制轮岗制度”。
结合《会计法》《税收征管法》等法规,解读立案标准与责任认定逻辑。
企业制度建设:
推动企业建立财务垂直管理、内审信息系统等制度,从源头降低风险。
2.核心亮点
案例驱动:全书含40+真实案例,如“范冰冰经纪人销毁会计资料案”“华锐风电违规披露案”,覆盖基层出纳至财务高管的风险场景。
策略实操:
代签名风险:建议通过银行转账替代现金交付,保留打款凭证。
发票管理:“假票泛滥要当心,发票背面需签字”以明确责任。
法律融合:将刑法、民商法与财务实务结合,如解析“公私分明”在贪污罪认定中的关键作用。
3.读者群体
基层财务人员:学习如何避免代签、假票等“小事”酿成大祸。
财务管理者:掌握推动企业合规制度建设的策略(如垂直管理、轮岗制)。
教育机构:可作为高校会计、审计专业的案例教材。
4.亮点分析
实战性极强:作者以纪检审计和投行经历为基底,策略直击痛点。例如,针对“迫于领导压力”的普遍困境,提出“消极却比积极好”的应对哲学,即通过保留证据、规范流程规避责任。
法律深度:
解析“罪与非罪”边界,如虚开发票中“主观明知”的司法认定逻辑。
对比审计证据与司法证据的差异,破除财务人员认知误区。
制度设计视角:不仅教个人“自卫”,更引导企业构建“安全网”,如通过资金集中管理降低舞弊概率。
5.局限性
内容偏向基础:部分策略(如发票管理)对资深财务人员可能显浅显,高级风控(如跨境税务、数据合规)涉及较少。
案例时效性:主要案例集中于2010年代,对近年新业态(如数字货币、平台经济)的风险覆盖不足。
6.对比同类书籍
相较于理论化的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》,本书以“真实判例+策略工具箱”模式更贴近实务;相比《财务舞弊识别与防控》,其法律融合度更高,且涵盖制度建设维度。
本书是财务人员职业风险防范的“生存手册”,尤其适合中小企业财务从业者及初入职场者。其价值不仅在于“避坑”,更在于推动财务从“被动执行”转向“主动合规”。尽管部分内容需结合新法规更新,但其方法论(如证据链思维、制度设计)具有长期参考意义
作者简介
张国峰,中国人民大学硕士,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,兼具法律职业资格与高级会计师职称。其职业经历横跨企业财务、金融监管、纪检审计及投行保荐业务,曾协助公安机关查办经济案件,主导多家企业IPO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