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

财务的X光:《财务诡计: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(原书第4版)

  • 财务诡计: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(原书第4版)
  • [美]霍华德·M.施利特(HowardM.Schilit)、杰里米·佩勒(JeremyPerler)、尤尼·恩格尔哈特(YoniEngelhart)
  • 机械工业出版社
  • 9787111626060
  • 2019-06-16
  • 纸质版
  • 平装
  • 332
  • 79
  • 图书简介

    1.内容架构与核心价值

    本书系统梳理了财务欺诈的四大类型,构建了完整的分析框架:

    盈余操纵诡计(7种手段):

    过早确认收入(如绿山咖啡通过会计政策变更提前确认收入);

    虚构收入(如汉能薄膜通过关联方交易虚增收入);

    利用一次性事件推高利润(如IBM通过出售资产虚增营业利润)。

    现金流量诡计(3类手法):

    将筹资现金流入伪装为经营现金流入(如应收账款保理);

    将经营现金流出转移至投资活动(如奈飞将DVD采购资本化)。

    关键指标诡计:

    使用误导性非GAAP指标(如调整后EBITDA);

    歪曲资产负债表指标(如将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以降低周转天数)。

    并购会计诡计:

    虚增并购后收入(如通过合并准备金转回操纵利润);

    转移经营成本至资产负债表(如微软通过并购隐藏反垄断诉讼费用)。

    新增亮点:

    法证式思维模式:提出“适度怀疑”“关注文化温床”等10条原则,强调从人类行为学角度识别欺诈;

    全球案例覆盖:涵盖安然、雷曼兄弟、汉能薄膜等110余个经典案例,横跨美股、港股、A股市场。

    2.学术价值

    填补理论空白:首次将现金流量表舞弊纳入分析框架,打破“现金流难以造假”的固有认知;

    跨学科融合:结合法学(合规边界)、社会学(关联方交易动机)、心理学(管理层激励)视角。

    3.核心亮点

    案例驱动:以安然虚增交易规模、汉能薄膜关联交易等标志性案例为切口,揭示欺诈手法与警示信号;

    工具导向:提供“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析”“并购后自由现金流计算”等实操工具;

    现实意义:直击A股白马股爆雷现象(如康美药业、康得新),为投资者提供排雷指南。

    4.局限性

    案例时效性:主要引用2010年代案例,对数字货币、平台经济等新业态覆盖不足;

    深度不足:部分分析停留于现象描述,缺乏对审计程序、监管漏洞的深度拆解;

    本土化局限:中国案例仅汉能等少数样本,未深入分析A股特有的借壳上市、对赌协议等手法。

    5.适用人群

    投资者:需识别财报粉饰与造假风险;

    审计/财务从业者:完善舞弊侦测方法论;

    学术研究者:获取全球财务欺诈案例库与分析框架。

    本书是财务防欺诈领域的“百科全书”,其案例库与分析法证思维具有长期参考价值。尽管在深度与本土化上存在局限,但仍是投资者、审计师的必读工具书。推荐搭配《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》《克服偏见,还原财报背后的真相》深化认知。

    作者简介

    霍华德·M.施利特:

    会计舞弊侦测领域的先锋人物,施利特法务公司创始人,曾任美国大学教授,为美国国会和证监会作证。

    研究财务欺诈案例超过25年,主导过安然、世通等重大欺诈案件分析。

    杰里米·佩勒:

    CFA、CPA,曾任普华永道审计师,擅长从实务中提炼风险信号。

    尤尼·恩格尔哈特:

    哈佛商学院毕业,施利特法务公司合伙人,专注于法务会计与投资分析。

    目录简要

    前言 回顾过去的25年

    第一部分 奠定基础

    第1章 财务诡计25年

    第2章 就改改X光片吧

    第二部分 盈余操纵诡计

    第3章 盈余操纵诡计第一种:过早确认收入

    第4章 盈余操纵诡计第二种:确认虚假收入

    第5章 盈余操纵诡计第三种: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推高利润

    第6章 盈余操纵诡计第四种:将当期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

    第7章 盈余操纵诡计第五种:使用其他方法来隐瞒费用或损失

    第8章 盈余操纵诡计第六种:将当期利润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

    第9章 盈余操纵诡计第七种:将未来费用确认在当期

    第三部分 现金流量诡计

    第10章 现金流量诡计第一种: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归类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

    第11章 现金流量诡计第二种: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归类为其他活动现金流出

    第12章 现金流量诡计第三种:使用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

    第四部分 关键指标诡计

    第13章 关键指标诡计第一种:使用那些高估业绩的误导性指标

    第14章 关键指标诡计第二种:通过歪曲资产负债表指标来避免显示财务状况的恶化

    第五部分 并购会计诡计

    第15章 并购会计诡计第一种:虚增收入和利润

    第16章 并购会计诡计第二种:虚增现金流量

    第17章 并购会计诡计第三种:操纵关键指标

    第六部分 总结全书

    第18章 分崩离析

    第19章 法证式思维模式

    读书摘要

    过早确认收入的警示

    “当一家公司开始给客户提供非常慷慨的延期付款信用政策,并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骤然增加时,警钟就敲响了。”

    关联方交易的本质

    “大多数缺乏公平交换特性的关联方交易,会虚增收入,甚至会凭空捏造收入。”

    现金流量操纵的逻辑

    “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伪装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,就像把借款包装成销售收入——这是最隐蔽的现金流欺诈。”

    法证式思维的核心

    “适度怀疑是一种竞争优势。对会计政策变更要问‘为什么’以及‘为什么是现在’。”

    并购的长期风险

    “并购的长期成功率很低,因为协同效应常被高估,而交易往往由贪婪或虚假会计驱动。”

    作者头像
    姚先生创始人

    差点成为有力量的石油工人的世界上最水的财务经理。

    • 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原创。
    • 转引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iguanbiji.com/view-161-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