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务的X光:《财务诡计: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(原书第4版)

图书简介
1.内容架构与核心价值
本书系统梳理了财务欺诈的四大类型,构建了完整的分析框架:
盈余操纵诡计(7种手段):
过早确认收入(如绿山咖啡通过会计政策变更提前确认收入);
虚构收入(如汉能薄膜通过关联方交易虚增收入);
利用一次性事件推高利润(如IBM通过出售资产虚增营业利润)。
现金流量诡计(3类手法):
将筹资现金流入伪装为经营现金流入(如应收账款保理);
将经营现金流出转移至投资活动(如奈飞将DVD采购资本化)。
关键指标诡计:
使用误导性非GAAP指标(如调整后EBITDA);
歪曲资产负债表指标(如将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以降低周转天数)。
并购会计诡计:
虚增并购后收入(如通过合并准备金转回操纵利润);
转移经营成本至资产负债表(如微软通过并购隐藏反垄断诉讼费用)。
新增亮点:
法证式思维模式:提出“适度怀疑”“关注文化温床”等10条原则,强调从人类行为学角度识别欺诈;
全球案例覆盖:涵盖安然、雷曼兄弟、汉能薄膜等110余个经典案例,横跨美股、港股、A股市场。
2.学术价值
填补理论空白:首次将现金流量表舞弊纳入分析框架,打破“现金流难以造假”的固有认知;
跨学科融合:结合法学(合规边界)、社会学(关联方交易动机)、心理学(管理层激励)视角。
3.核心亮点
案例驱动:以安然虚增交易规模、汉能薄膜关联交易等标志性案例为切口,揭示欺诈手法与警示信号;
工具导向:提供“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析”“并购后自由现金流计算”等实操工具;
现实意义:直击A股白马股爆雷现象(如康美药业、康得新),为投资者提供排雷指南。
4.局限性
案例时效性:主要引用2010年代案例,对数字货币、平台经济等新业态覆盖不足;
深度不足:部分分析停留于现象描述,缺乏对审计程序、监管漏洞的深度拆解;
本土化局限:中国案例仅汉能等少数样本,未深入分析A股特有的借壳上市、对赌协议等手法。
5.适用人群
投资者:需识别财报粉饰与造假风险;
审计/财务从业者:完善舞弊侦测方法论;
学术研究者:获取全球财务欺诈案例库与分析框架。
本书是财务防欺诈领域的“百科全书”,其案例库与分析法证思维具有长期参考价值。尽管在深度与本土化上存在局限,但仍是投资者、审计师的必读工具书。推荐搭配《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》《克服偏见,还原财报背后的真相》深化认知。
作者简介
霍华德·M.施利特:
会计舞弊侦测领域的先锋人物,施利特法务公司创始人,曾任美国大学教授,为美国国会和证监会作证。
研究财务欺诈案例超过25年,主导过安然、世通等重大欺诈案件分析。
杰里米·佩勒:
CFA、CPA,曾任普华永道审计师,擅长从实务中提炼风险信号。
尤尼·恩格尔哈特:
哈佛商学院毕业,施利特法务公司合伙人,专注于法务会计与投资分析。
目录简要
读书摘要
过早确认收入的警示
“当一家公司开始给客户提供非常慷慨的延期付款信用政策,并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骤然增加时,警钟就敲响了。”
关联方交易的本质
“大多数缺乏公平交换特性的关联方交易,会虚增收入,甚至会凭空捏造收入。”
现金流量操纵的逻辑
“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伪装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,就像把借款包装成销售收入——这是最隐蔽的现金流欺诈。”
法证式思维的核心
“适度怀疑是一种竞争优势。对会计政策变更要问‘为什么’以及‘为什么是现在’。”
并购的长期风险
“并购的长期成功率很低,因为协同效应常被高估,而交易往往由贪婪或虚假会计驱动。”